设为首页 -- 会员登录--会员注册--投稿指南--TAG标签
您的当前位置:主页 > 百科 > 文史百科 > 正文

南明政权灭亡的重要原因是什么

来源:未知 作者:佚名 时间:2020-04-22 阅读: 类别:文史百科
  说起南明,大家的第一印象恐怕都是“短命王朝”,也的确,南明政权从公元1644年算起,一直到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结束的话,那么南明政权一共存在的时间是39年。但如果以君主世袭制度的结束作为标志的话,那么南明政权的时间跨度却只有18年之久,即从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后到弘光政权建立开始算起,一直到公元1622年南明的永历皇帝遇难结束。当然了,我们这儿所说的南明,其实只是一个统称而已,因为它本身包括得有五六个在南方建立的政权。
  但如果我们仔去看待这段历史的话,会发现,当时的南明其军事力量并不差,朝廷的官员也都可以说是人才济济的,最重要的是,其群众基础还不弱。但为何南明在历史上就像是过眼云烟一般呢?其实,这跟朱元璋建立明朝时所施行的两条制度有很大关系。而也正是着两条制度,最终导致了南明政权的灭亡!那么,究竟是哪两条制度呢?因篇幅有限,作者今天就来说第一条制度;
  军人地位的降低,导致了文武官员之间的矛盾
  导致南明失败的首要原因是文武官员之间的矛盾纷争,尤其是文官集团轻视并打压武官集团,使得武官集团地位低下,军队的战斗力也受到严重的影响,最终导致了国家实力因内耗不断而慢慢变弱。最后终于将南明一点点的拖垮,以致最后无力回天。
  但其实,就像作者前面所说的那样,这个问题并不是现在才有的,而是在明朝建立之初,由于朱元璋对军人身份的限制,并对绝大部分开国武将进行了残酷的杀戮和削兵夺权,才造成了制度上的隐患。要知道,这个问题不仅仅困扰了明帝国两百余年,更是在南明政权生死攸关的时候变本加厉,使得这一原本还可以蹦跶一下的小国家迅速走向崩溃。
  而在南明史上的五六个小政权中,他们无一例外都都陷入进了文武之争中。大体情况是:文官瞧不起武官,武官也不喜欢听文官指挥,在这样无休止的纷争之下,使得南明始终无法有效的调动军事力量来和清朝做抗衡。本该用在军事上的精力,有一大半都消耗在了吵架上。这样自然而然就造成了南明政权内部的“政治惰性”,官员们各自顾及着自身的利益,巴不得将大权独揽到自己身上,让别人听命于自己。而这样的结果就是造成国家内部的大混乱!
  那么,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源是在哪儿呢?
  这里我们先来讲一个小故事。话说在隆武时期,有一次隆皇帝大宴群臣,这原本是一场高高兴兴的宴会,但是大臣黄道周和郑芝龙却发生了争执。这里我们补充一下,这个黄道周是南明时期著名的大学士,一个权势很大的文臣;而郑芝龙我们大家都知道,他是郑成功的父亲,是个武将,当时官拜“南安伯”。虽然这二人是一文一武,但都可以说是隆武政权最倚重的大臣。但很可笑的是,他们俩争执的原因,竟然是为了谁在宴会上坐上座!这看上去是不是有点无理取闹的意思呢?这时黄道周就说了,按照明朝的祖训,从来就没有武官排在文官前面的。郑芝龙虽然很不高兴,但是也无可奈何,最后还是让黄道周坐了上座。
  这次争端表面上看上去也没什么,即便是涉及到了文武官员之间的矛盾问题,但是也不至于影响到国家的正常运行。但事情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糟。
  他们二人本来就有矛盾,经此一事之后,两人的关系就更加不可调和了。黄道周原本有心要和清军对抗到底,但是在郑芝龙掌管军事的情况之下,他根本得不到一兵一卒,也没有任何的后勤保障。所以他不得不自己摆摊募兵,筹款,经过他一番努力之后,也只募到了区区几千人而已,钱也仅仅只有几千两之多。而想要凭借这点实力去和清军抗衡,简直就是天方夜谭。
 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他还真就去了,结果兵败被杀,隆武政权也自然就损失了一位相当重要的大臣。那么,难道黄道周真的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吗?不,他当然知道,但即便如此,他在心底里还是瞧不起武官,认为他们没有地位,更加没有本事。而这样的例子,不只有这一例,不仅在当时的南明时期,即便是在明朝时期,可以说都是比比皆是。而这里我们也要注意的是,黄道周说文官地位高是因为明朝的祖训。这确实是真的,其问题就出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身上。这是怎么一回事呢?
  上文我们说到,朱元璋时期,他就开始对武将削兵夺权,将权力回归中央。朱元璋的行为,其实也不难理解,因为他本身就是靠武力取得天下的,在当他当上皇帝之后,他自然就不希望老百姓再崇尚武力了。所以他就定了一个制度,就是要将军人的身份进行世袭,从普通士兵到军事贵族,都要一代代的传下去。这表面看上去是挺有保障的,对皇权的集中好像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,特别是对于那些军事贵族来说,他们就能一直保持原来的社会地位和待遇。
  只可惜那个时候的中国,和以前的贵族时代已经是大不一样了,世袭制已经不吃香了。因为这在当时的政治界看来,这就是典型的啃老族,会被定义成无能之辈。而只有靠自己的能力去争取来的地位,才算得上是正途。
  但是,这说的好听,实施起来就非常难了。我们都知道,明代的科举制度还是相对比较健全的,而当时整个社会的人都认为,你得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,能通过科举考试,那么才能拥有领导社会的资格,而这个系统里出来的人都是文官。所以随着明代的官僚体系越来越完备以后,文官的地位和权力就变得越来越大,甚至在很多时候都一度控制了军事要务。而与之对应的武官,其地位就变得越来越低,渐渐地还要受文官管着。例如派谁去担任什么官职,都是由兵部通过考试来挑选相应人员,但是这兵部本身就是文官系统管理的,这也就相当于还是文官们说了算。
  文官瞧不起军人,对他们的事儿也自然就是漫不经心,时间一长,军人的待遇就变得越来越差,甚至连正常服役的条件也变得越来越恶劣。在那个时候,军人身份已然成为了一种耻辱的象征。当然了,在太平时代,这样的身份否定还算不上什么大问题,毕竟国家没有战事,也不需要军人去服役,只需要文官集团来治理好社会就行,武官们也自然不敢说什么。可一旦国家发生战事,那么就必须依靠军事力量来解决了。所以,在这个时候,这种身份的否定就酿成了巨大的危机。
  在南明时期,这种危机就是内乱出现的主要原因。要知道,政权更迭的首要大事,就是进行战争征服,军人的势力也就自然而然会增强。这其实在明朝灭亡后第一个建立起来的南明政权——弘光政权中就有很好的体现,因为它本身就是由一群武官为主拥立的。而武官一旦有了功劳,那么他们想得到的便就是“权”了。
  如果这是在和平时期,那么权力基本上都是掌握在文官手里,武官们只要不听话,那么文官集团就可以让他离开朝廷,去做一个普通百姓。但是在南明时期,形势就发生了巨大的转变,此时是谁的拳头硬,谁说话就有分量。而文官所能依靠的,就只有一直恪守于心的“祖训”和一股脑的“道德说教”,可这两种东西在现在的局势下根本没用。
  而此时,武官们开始变得越来越政治化,甚至是开始挑战文官集团的权威,一旦感觉他们在妨碍着自己,那么就开始对朝廷抗命。而朝廷本身又得依靠他们来保护自己,所以便不得不向这些武官低头,转而来斥责文官。当然了,在一些文官中,他们也能很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,比如著名的史可法,他就曾试图用调和的手段来和武官合作。
  他的方法是这样的:他让一些将领组成了几支军队,由朝廷来提供军饷,并提出了激励办法:如果哪支军队收复了失地,那么他就可以管辖那块地方,并允许用当地的税收来充当军费。
  史可法的初衷是想快速的控制住明朝灭亡后的混乱局面,并且还能在掌握军队的同时,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的百姓提供军事保护。但是,这不仅没有起到好的效果,反而还造成了更大的混乱局面。因为这其实就是把管理军队的权力下放给了将领们,不论是编制还是各种军需物资,都全权由将领们各自管理着。于是这就使得他们个个拥兵自重,有了更大的力量来对抗文官集团。而这时候,朝廷想要插手管理,那基本上就是不现实的了。
  这时候,文官集团都已经全部靠边站了,逐渐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。要知道,这在明帝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,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情况。而且,这样的情形反过来又会刺激文官系统,加大对武官的制约,造成双方的矛盾越来越大。而文武集团相争的结果,就是使得南明的实力一点点被自己人给消解殆尽了!
  总结:
  明朝灭亡的一大原因是因为文官集团对武官集团的轻蔑,这让武官集团变得离心离德,最后导致了朝廷在最需要军事力量来提供保护的时候,总是看不到希望。大明帝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中,武官集团的身份认同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,而没有解决的结果就是分崩离析,最终走向灭亡。

网友评论:

关于我们 | 服务条款 | 免责申明 | 联系我们 | 排版工具

本站所收录作品、热点资讯等信息部分来源互联网,目的只是为了系统归纳学习和传递资讯。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,与本站立场无关,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告知,我们将做删除处理!

Copyright © 2015-2017 芊羽文学苑 版权所有

豫ICP备18032528号-6 豫公网安备 41162502150024号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