辽东豕【三字成语】出处_释义_近义词_反义词_成语故事
【注音】liáo dōng shǐ
【出处】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朱浮传》:“往时辽东有豕,生子白头,异而献之,行至河东,见群豕皆白,怀惭而还。若以子之功论于朝廷,则为辽东豕也。”
【解释】比喻知识浅薄,少见多怪。
【结构】偏正式
【年代】古代
【近义词】井底之蛙、蜀犬吠日、辽东白豕
【反义词】见多识广、智周万物
【感情色彩】贬义成语
【用法】作宾语;含贬义,指少见多怪

【成语故事】
朱浮,字叔元,沛国萧(今安徽萧县)人。
初从光武帝为大司马主簿,改任偏将军,从定河北。后拜大将军领幽州牧,驻守蓟城。为了捞取声誉,对于当地名士和旧官僚,朱浮皆加意笼络。他的下属渔阳太守彭宠对此极为反对,朱浮则向朝廷密奏彭宠蓄意谋反。
彭宠自负功高,知道后,立即发兵攻打朱浮。朱浮又写信反唇相讥。他在指责彭宠居功自傲时说:“你居功自傲,自以为了不起。过去,辽东有个小猪生下来头是白的,当地人以为稀奇,将此进献皇帝。走到黄河以东地区,见所有的猪都是白头,十分羞愧地返回了辽东。如把您的所谓功劳,放在朝廷上比量一下,不过是辽东的白头猪而已,有什么可骄傲的呢?”
后遂用“辽东豕”表示孤陋寡闻,少见多怪,自命不凡。
【成语示例】
清·梁启超《中国积弱溯源论》:如井底蛙,如辽东豕,如夜郎之不知汉大,如匈奴之自谓天骄。
相关推荐:
网友评论:
栏目分类
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