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-- 会员登录--会员注册--投稿指南--TAG标签
您的当前位置:主页 > 诗词 > 元曲精选 > 元好问 > 正文

《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》元朝·元好问

来源:未知 作者:元好问 时间:2022-04-22 阅读: 类别:元好问
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
朝代:元朝|作者:元好问
其一
道旁僵卧满累囚,过去旃车似水流;
红粉哭随回鹘马,为谁一步一回头。
其二
随营木佛贱于柴,大乐编钟满市排。
虏掠几何君莫问,大船浑载汴京来。
其三
白骨纵横似乱麻,几年桑梓变龙沙。
只知河朔生灵尽,破屋疏烟却数家。
  《癸巳五月三日北渡》是元代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七绝组诗。该组诗写于金代末年。第一首写蒙古军掳掠金后妃、宗室北去的情景;第二首写蒙古军掠夺摧残文物的情景;第三首写途中所见战后的凄惨景象。全诗笔力厚重,感情深挚,极为感人。
  【注释】
  癸巳:公元1233年。这年初春,金都汴京陷落,作者成了俘虏。农历四月,被押送聊城(今山东聊城市)羁管。这三首诗是在北渡黄河时所写。
  累:通缧(léi),捆绑囚犯的绳索。累囚:指被蒙古兵捆绑着的金国俘虏。旃(zhān)通毡,旃车:即毡车,指安有毡蓬的蒙古车。
  红粉:年轻妇女。回鹘(hú):即回纥,这里指蒙古。
  木佛:木质佛像。大乐:宋代郊庙社稷等重大祭祀中使用的乐曲名称,近代改名为大和,这里使用的是原名。编钟:乐器名称,即大小成组的钟。佛像、大乐、编钟都是神圣严肃之物,这两句说明蒙古军队野蛮,不开化,无视礼乐。
  浑:全,整个。浑载汴(biàn)京来:把整个汴京城都载运来了。
  龙沙:本指玉门关以西隆起如龙的沙漠地带,这里借用为荒芜的地方。桑梓:家乡。
  河朔:泛指黄河以北地区。河:黄河。朔:北方。生灵:老百姓。疏烟:稀稀拉拉、断断续续的炊烟。
  【译文】
  其一
  大路的两旁,倒卧着满地的俘囚,经过的毡车,就像那滚滚的水流。被俘的妇女啊,呜咽着跟在回鹘的马后,究竟是为谁啊,一步踉跄一回头!
  其二
  军营里珍奉的木佛,价值低贱过于木柴,大乐署流散的编钟,摆满在市场上摊卖。到底抢掠了多少啊,你也就无须细问——那艘艘大船啊,几乎已把汴京整个载来。
  其三
  森森的白骨纵横交错,遍布在原野如同乱麻;几年来桑梓毁于战火,变成了荒凉的龙沙。只以为河朔的万千生灵,已经被屠杀净尽;却不料破屋上炊烟疏淡——竟还剩几户人家!
  【鉴赏】
  第一首
  第一首是写元军攻陷金都汴京后,劫掠大批妇女送往塞外一事。诗以路旁横竖倒卧的囚犯开篇,可以想见众多囚犯(俘虏),有死有活,有病有残,哀哀躺卧,不忍入目。第二句写毡车辘辘,如流水般地北驰着。装载着什么,后两句做了说明,原来毡车里满载在汴京抢劫来的红粉佳人。她们哭声震天,欲死不得,想逃不能,将要去做蒙古统治者的奴仆姬妾,任人蹂躏。她们哭不绝声,一步一回头,望着可爱的故乡,在元军的监押下离开了故土。诗在人们面前,展现了一幅多么残忍的劫掠图!
  第二首
  第二首是写元军破坏寺庙,抢劫财物的罪行。这首诗直抒其事,抓住军营驻地把寺院的木佛砍了做柴烧一事,既表现了他们的蛮横,也说明劫难的残酷程度,就连神佛的安全也不保了。此诗揭露深刻,用意巧妙。元军不仅破坏京城文化古迹,还把珍贵的乐器、祭祀珍宝等劫走。第三句反诘一句,跌宕一笔,更进一步揭露了元军劫掠之多的罪行,以“大船浑载”的事实,激发人们对侵略者的憎恨。
  第三首
  第三首绝句以十分洗练的笔墨,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荒寂凄凉的画面。在构图上,诗人选择了白骨、荒沙、破屋、疏烟等最具有特征性的景物着力刻画,写出多年战乱的浩劫对农村造成的毁灭性破坏。桑梓繁茂的家园变成了一片废墟,在这一片焦土荒漠上,尸骨纵横相藉,寒鸦聒噪争食,被洗劫一空的村村寨寨,只剩下了一堆堆焦黑断砖碎瓦,一两座屋舍的残垣中冒出几缕孤烟。这就构成了一幅荒凉、萧索、残破、恐怖、令人触目惊心的画面,高度概括地显示了战乱给广大农民带来的灭顶之灾。这画面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揭露和控诉力量,诗人又巧用画龙点睛之笔,将自己主观感情的抒发融入景物描写之中。第三句的“河朔生灵尽”正是一笔点出了整幅画面的主题——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的黄河流域地区,在频仍残酷的战乱中几近生灵绝灭,这是一场多么巨大的民族悲剧啊!这抒情饱含血泪,凄楚悲愤,与萧索荒凉的画面融为一体,形成了苍凉悲惨的意境,读来余味无穷。
  总结
  《北渡》三首写的是作者的亲身经历。诗中句句都是他亲眼所见的事实。通过这些事实,读者可以体味出侵略者骄横强暴到了何种地步,亡国之民遭受的是怎样的凌辱和痛苦。大道上奔驰的是满载战胜者和他们掠夺来的珍贵物品的蒙军毡车,黄河中行驶的是把汴京城里贵重物资都装走了的蒙古大船;而僵卧在大道两旁的则全是用绳索捆绑着的亡国兵、民,跟随在蒙军马后的是“一步一回头”的受凌辱的妇女,河朔大地死尸如麻,人烟稠密的农村,现在剩下的都是些断垣破屋和零零落落的几户炊烟了。诗中还特意强调了象征文明的“木佛”和“大乐编钟”竟被随意处置,木佛贱于柴,编钟满市排,斥责野蛮侵略者不仅抢夺物资、人口,还对古代文明进行了肆意的亵渎、践踏,这是诗史,对后世很有教育作用。

相关推荐:

网友评论:

关于我们 | 服务条款 | 免责申明 | 联系我们 | 排版工具

本站所收录作品、热点资讯等信息部分来源互联网,目的只是为了系统归纳学习和传递资讯。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,与本站立场无关,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告知,我们将做删除处理!

Copyright © 2015-2017 芊羽文学苑 版权所有

豫ICP备18032528号-7 豫公网安备 41162502150024号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