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-- 会员登录--会员注册--投稿指南--TAG标签
您的当前位置:主页 > 古籍 > 古籍经部 > 十三经 > 论语 > 正文

论语—宪问篇第十四

来源:未知 作者:佚名 时间:2019-03-25 阅读: 类别:论语
  本篇共四十四章,比较集中的内容是孔子对诸侯、大夫的评说,同时也在德行、才干、修身等方面多有论述。在这些具体的评说或论述中,孔子再次揭示了仁的特质。他一方面突出“仁”作为精神境界的内在性,把仁区别于具体的品行,指出仁者必定会有优秀的外在表现,反之,仅凭局部表现的优秀,却未必可视作仁者;另一方面则充分强调仁的社会意义,因而对管仲这样一个在遵循礼节方面存在严重缺陷的人,孔子也毫不迟疑地许之以仁。这看上去与孔子“仁”、“礼”关系的论述有矛盾,实际上却是强调,仁不是抽象的精神存在,能最大限度地造福于社会和民众,才是仁者的价值所在。孔子的天命观念在本篇也有所反映。虽然孔子的言论中天命似对立于人事,并强调天命的不可抵御,但实质上他常常借助天命表达自己的人格信心,表达不妥协于现实的意志,从本篇言及天命的内容中尤其可以看到这一特点。

  14.1 宪问耻。子曰:“邦有道,谷(1)。邦无道,谷,耻也。”
  “克、伐、怨、欲不行焉(2),可以为仁矣?”子曰:“可以为难矣,仁则吾不知也。”
  【注释】
  (1)谷:指俸禄。
  (2)克:好胜。伐:自夸。
  【译文】
  原宪问什么是耻辱。孔子说:“国家有道,应做官得禄。国家无道,也做官得禄,这就是耻辱。”
  原宪又说:“好胜、自夸、怨恨、贪欲,这四种缺陷都没有,可以说是仁人了吧?”孔子说:“可以说做到这样很难了,至于说是仁,那我就不知道了。”
  14.2 子曰:“士而怀居,不足以为士矣。”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士如果怀恋安居的生活,那就不足以称为士了。”
  14.3 子曰:“邦有道,危言危行(1);邦无道,危行言孙(2)。”
  【注释】
  (1)危:正直。
  (2)孙:通“逊”,谦虚恭顺。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国家有道,言语正直,行为正直;国家无道,行为正直,但言语谦顺。”
  14.4 子曰:“有德者必有言,有言者不必有德。仁者必有勇,勇者不必有仁。”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出色的言论,有出色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。仁人一定勇敢,勇敢的人不一定仁。”
  14.5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(1):“羿善射(2),奡荡舟(3),俱不得其死然。禹、稷躬稼而有天下。”夫子不答。
  南宫适出,子曰:“君子哉若人!尚德哉若人!”
  【注释】
  (1)南宫适:即孔子学生南容。
  (2)羿(yì):传说夏代有穷国的君主。善射,篡夏后相之位,后被其臣寒浞所杀。
  (3)奡(ào):又作“浇”,传说是寒浞的儿子,后被夏后少康所杀。荡舟:即以舟师冲锋陷阵。据传奡曾在一次水战中覆灭敌舟。
  【译文】
  南宫适问孔子说:“羿善长射箭,奡善长水战,但他们都没有好死。禹和稷都亲自耕作,但他们却得到了天下。”孔子没有回答。
  南宫适出去了,孔子说:“这个人是君子啊!这个人真是崇尚道德啊!”
  14.6 子曰:“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,未有小人而仁者也。”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君子中不仁之人是有的吧,但小人中是不会有仁人的。”
  14.7 子曰:“爱之,能勿劳乎?忠焉,能勿诲乎?”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爱他,能不叫他辛劳吗?忠于他,能不教诲他吗?”
  14.8 子曰:“为命(1),裨谌草创之(2),世叔讨论之(3),行人子羽修饰之(4),东里子产润色之(5)。”
  【注释】
  (1)命:指与诸侯国交往的外交辞令。
  (2)裨谌(píchén):郑国大夫。草创:起草。
  (3)世叔:郑国大夫。名游吉。讨论:研究并作评论。
  (4)行人:官名。掌管外交出使等事。子羽:名公孙挥,字子羽。
  (5)东里:地名。在今河南郑州,子产所居。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郑国制定外交辞命,裨谌草拟初稿,世叔提出意见,外交官子羽进行修改,东里子产润色文词。”
  14.9 或问子产。子曰:“惠人也。”
  问子西(1)。曰:“彼哉!彼哉!”
  问管仲。曰:“人也(2)。夺伯氏骈邑三百(3),饭疏食,没齿无怨言(4)。”
  【注释】
  (1)子西:郑国大夫公孙夏,与子产是同宗兄弟。或说指楚令尹子西。今从前说。
  (2)人也:此句有多种说法,或说“人”即“仁”,或说“人”上脱一“仁”字,或说“人”上脱一“夫”字。
  (3)伯氏:齐国大夫。骈(pián)邑:地名。伯氏的食邑。
  (4)没齿:终身。
  【译文】
  有人问孔子子产是怎样的人。孔子说:“他是个宽厚慈惠的人。”
  又问到子西。孔子说:“他呀!他呀!”
  又问到管仲。孔子说:“这是个仁人啊。他剥夺了伯氏骈邑三百户的封地,使伯氏只能吃粗劣的饭食,但伯氏至死也没有怨言。”
  14.10 子曰:“贫而无怨难,富而无骄易。”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贫困而没有怨恨,难;富贵而不骄傲,容易。”
  14.11 子曰:“孟公绰为赵、魏老则优(1),不可以为滕、薛大夫(2)。”
  【注释】
  (1)孟公绰:鲁国大夫。赵、魏:都是晋卿。老:大夫的家臣。优:有余力。
  (2)滕、薛:两个小国名,在鲁国附近。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孟公绰若去做晋国赵氏、魏氏的家臣,则才力有余,但不能够做滕、薛这样小国的大夫。”
  14.12 子路问成人(1)。子曰:“若臧武仲之知(2),公绰之不欲,卞庄子之勇(3),冉求之艺,文之以礼乐,亦可以为成人矣。”曰:“今之成人者何必然?见利思义,见危授命,久要不忘平生之言(4),亦可以为成人矣。”
  【注释】
  (1)成人:完人。
  (2)臧武仲:鲁国大夫。姓臧孙,名纥。曾预知齐侯将败,不接受齐侯给他的封田,因而免受牵累。
  (3)卞庄子:鲁国大夫。封地卞邑,以勇称。
  (4)久要:旧约。平生:平素。
  【译文】
  子路问怎样才是完人。孔子说:“像臧武仲那样的智慧,孟公绰那样的清心寡欲,卞庄子那样的勇敢,冉求那样的才艺,再加上礼乐的文采,也可以说是完人了。”孔子又说:“现在的完人哪里一定要这样?看见利益能想到道义,遇见危难能献出生命,平日与人的约言历久不忘,也可以说是完人了。”
  14.13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(1):“信乎,夫子不言,不笑,不取乎?”
  公明贾对曰:“以告者过也。夫子时然后言,人不厌其言;乐然后笑,人不厌其笑;义然后取,人不厌其取。”
  子曰:“其然?岂其然乎?”
  【注释】
  (1)公叔文子:卫国大夫公孙拔,或作“公孙发”。公明贾:卫人。姓公明,名贾。
  【译文】
  孔子向公明贾问及公叔文子,说:“他老先生不言语,不笑,不取于人,真是这样吗?”
  公明贾答道:“这是传说的人说得过分了。他老先生在应该说话的时候才说,所以别人不讨厌他的话;在快乐的时候才笑,所以别人不讨厌他的笑;在合道义的时候才有所取,所以别人不讨厌他的取。”
  孔子说:“是这样吗?难道真是这样吗?”
  14.14 子曰:“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(1),虽曰不要君(2),吾不信也。”
  【注释】
  (1)防:地名。臧武仲的封地。为后:立为后代的意思。臧武仲获罪出逃,曾据防城请求鲁君立臧氏后代为卿大夫,以此作为他退出防城的条件。
  (2)要(yāo):要挟。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臧武仲凭借着防城请求把臧氏后代立为鲁国卿大夫,虽然有人说他不是要挟君主,我是不相信的。”
  14.15 子曰:“晋文公谲而不正(1),齐桓公正而不谲(2)。”
  【注释】
  (1)晋文公:姓姬,名重耳。谲(jué):诡诈。
  (2)齐桓公:姓姜,名小白。晋文公与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中最有名的两个霸主。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晋文公诡诈而不守正,齐桓公守正而不诡诈。”
  14.16 子路曰:“桓公杀公子纠,召忽死之,管仲不死(1)。”曰:“未仁乎?”子曰:“桓公九合诸侯(2),不以兵车,管仲之力也。如其仁,如其仁。”
  【注释】
  (1)“桓公”三句:公子纠是齐桓公的哥哥,与齐桓公都是齐襄公之弟。齐襄公无道,齐桓公由鲍叔牙侍奉逃往莒国。襄公在国内被杀,时公子纠由师傅召忽和管仲侍奉逃往鲁国。其后桓公先回齐国被立为君,并逼鲁国杀了公子纠,召忽自杀,管仲归顺齐桓公,并任宰相。
  (2)九合:齐桓公多次与诸侯国会盟,这里的“九”是虚指。
  【译文】
  子路说:“齐桓公杀了公子纠,召忽因此自杀,管仲却不跟随而死。”他接着问:“管仲不仁吧?”孔子说:“桓公多次召诸侯会盟,不再使用武力,这都是管仲的作用啊。这就是他的仁,这就是他的仁。”
  14.17 子贡曰:“管仲非仁者与?桓公杀公子纠,不能死,又相之。”子曰:“管仲相桓公,霸诸侯,一匡天下,民到于今受其赐。微管仲(1),吾其被发左衽矣(2)。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(3),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(4)?”
  【注释】
  (1)微:无。
  (2)被发左衽(rèn):头发披散,衣襟向左掩,这是指未开化的少数民族的装束。被,同“披”。衽,衣襟。
  (3)谅:这里指狭隘的信义。
  (4)经:自缢。沟渎:沟渠。
  【译文】
  子贡说:“管仲不是仁人吧?齐桓公杀了公子纠,他不仅不跟着死,还任相辅佐桓公。”孔子说:“管仲辅相桓公,称霸诸侯,匡正天下,百姓至今还受着他的恩惠。如果没有管仲,我们大概都是披散着头发,衣襟左开那个样子了。难道要像那些普通男女守着小节小信,自缢于沟渠而没有人知道吗?”
  14.18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(1)。子闻之,曰:“可以为‘文’矣。”
  【注释】
  (1)臣:即家臣。僎(zhuàn):人名。因公叔文子推荐,与公叔文子同任大夫。公:公朝。
  【译文】
  公叔文子的家臣僎和文子一同做了国家的大臣。孔子知道了这件事,说:“他真可用‘文’这个谥号。”
  14.19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,康子曰:“夫如是,奚而不丧(1)?”孔子曰:“仲叔圉治宾客(2),祝鱼它治宗庙,王孙贾治军旅。夫如是,奚其丧?”
  【注释】
  (1)奚而:即奚为,为什么。
  (2)仲叔圉:即卫国大夫孔文子。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谈到卫灵公的昏乱无道,季康子说:“既然如此,为什么他的国家不败亡呢?”孔子说:“有仲叔圉管理接待宾客的事,祝鱼它管理宗庙祭祀,王孙贾管理军事,像这样,怎么会败亡呢?”
  14.20 子曰:“其言之不怍(1),则为之也难。”
  【注释】
  (1)怍(zuò):羞惭。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一个人说起话来大言不惭,那他要实行起来就难了。”
  14.21 陈成子弑简公(1)。孔子沐浴而朝(2),告于哀公曰:“陈恒弑其君,请讨之。”公曰:“告夫三子(3)。”
  孔子曰:“以吾从大夫之后,不敢不告也。君曰‘告夫三子’者。”
  之三子告,不可。孔子曰:“以吾从大夫之后,不敢不告也。”
  【注释】
  (1)陈成子:即陈恒,齐国大夫。简公:齐国国君。姓姜,名壬。
  (2)沐浴而朝:当时孔子已不任官职,为此事特地朝见鲁君,斋戒沐浴,以示郑重。
  (3)三子:指鲁国三大夫孟孙、叔孙、季孙,当时他们实际掌握了鲁国政权。
  【译文】
  陈恒杀了齐简公。孔子斋戒沐浴后去朝见鲁哀公,他告诉哀公说:“陈恒杀了他的君主,请出兵讨伐他。”哀公说:“你去报告季孙、叔孙、孟孙三位大臣。”
  孔子退下后说:“因为我曾忝居大夫之列,不敢不来报告。但君主却说‘你去报告三位大臣’。”
  孔子又到三位大臣那里报告,他们不同意出兵。孔子说:“因为我曾忝居大夫之列,不敢不来报告。”
  14.22 子路问事君。子曰:“勿欺也,而犯之(1)。”
  【注释】
  (1)犯:冒犯,指犯颜谏争。
  【译文】
  子路问怎样事奉君主。孔子说:“不要欺骗他,而可当面直谏。”
  14.23 子曰:“君子上达,小人下达(1)。”
  【注释】
  (1)“君子”两句:有多种解说,或说“上”指仁义,“下”指财利;或说“上”指道,“下”指器,即具体能力;或说“上”即长进,“下”即沉沦。今从第一说。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君子通达于仁义,小人通达于财利。”
  14.24 子曰:“古之学者为己,今之学者为人。”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古代人的学习是为了自己增进修养学识,现在人的学习是为了表现给人看。”
  14.25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(1)。孔子与之坐而问焉,曰:“夫子何为?”对曰:“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。”
  使者出。子曰:“使乎!使乎!”
  【注释】
  (1)蘧(qú)伯玉:卫国大夫。名瑗,孔子在卫国时曾居住其家。
  【译文】
  蘧伯玉派了一位使者拜访孔子。孔子请使者坐下,问道:“先生在做些什么啊?”使者回答:“先生想使自己少一些过失,但还没能做到。”
  使者辞出。孔子说:“真是个好使者!真是个好使者!”
  14.26 子曰:“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。”(1)
  曾子曰:“君子思不出其位。”
  【注释】
  (1)此句重出,已见《泰伯篇》十四章。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不在那个职位上,就不考虑那方面政事。”
  曾子说:“君子的思虑不超出自己的职位。”
  14.27 子曰:“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(1)。”
  【注释】
  (1)而:用法同“之”。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君子为自己的言语超过行动而感到可耻。”
  14.28 子曰:“君子道者三,我无能焉:仁者不忧,知者不惑,勇者不惧。”子贡曰:“夫子自道也。”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君子所行有三个方面,我都没有做到,那就是:有仁德的人不忧愁,智慧的人不迷惑,勇敢的人不畏惧。”子贡说:“这三点正是老师的自我写照呀。”
  14.29 子贡方人(1)。子曰:“赐也贤乎哉?夫我则不暇。”
  【注释】
  (1)方人:讥评别人。方,通“谤”。一说品评议论别人,“方”即比方的意思。今从前说。
  【译文】
  子贡讥评别人。孔子说:“赐啊,你就那么好了吗?我就没有这样的闲工夫。”
  14.30 子曰:“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其不能也。”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,只担心自己没有才能。”
  14.31 子曰:“不逆诈(1),不亿不信(2),抑亦先觉者(3),是贤乎!”
  【注释】
  (1)逆:预料,揣度。
  (2)亿:臆测。
  (3)抑:但是。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不预先怀疑别人有欺诈,不无端猜测别人没有诚信,但也能及早察觉真相,这样的人是贤者了吧!”
  14.32 微生亩谓孔子曰(1):“丘何为是栖栖者与(2)?无乃为佞乎?”孔子曰:“非敢为佞也,疾固也。”
  【注释】
  (1)微生亩:“微生”是姓,“亩”是名。
  (2)栖栖(xī):忙碌不安的样子。
  【译文】
  微生亩对孔子说:“你为什么这样忙碌不安的呢?莫非是要显示你的口才吗?”孔子说:“我不敢显示口才,我是厌恶那种顽固不化的人。”
  14.33 子曰:“骥不称其力(1),称其德也。”
  【注释】
  (1)骥:千里马。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被称为千里马的,不是称赞它的气力,而是称赞它的品德。”
  14.34 或曰:“以德报怨,何如?”子曰:“何以报德?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。”
  【译文】
  有人问:“用恩惠来回报怨恨,怎么样?”孔子说:“那么又用什么来回报恩惠呢?应该用正直来回报怨恨,用恩惠来回报恩惠。”
  14.35 子曰:“莫我知也夫!”子贡曰:“何为其莫知子也?”子曰:“不怨天,不尤人(1),下学而上达。知我者其天乎!”
  【注释】
  (1)尤:责怪。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没有人了解我啊!”子贡说:“为什么没有人了解您呢?”孔子说:“不怨恨天,不责备人,下学人事而上达天命。了解我的大概是天吧!”
  14.36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(1)。子服景伯以告(2),曰:“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(3),吾力犹能肆诸市朝(4)。”
  子曰:“道之将行也与,命也;道之将废也与,命也。公伯寮其如命何!”
  【注释】
  (1)公伯寮(liáo):“公伯”是姓,“寮”是名,或说也是孔子学生。愬(sù):进谗言。
  (2)子服景伯:鲁国大夫。姓子服,名何,字伯,谥号景。
  (3)夫子:指季孙。
  (4)肆:处死刑后陈尸示众。市朝:市集和朝廷。大夫之尸陈于朝廷,士之尸陈于市。这里指市集。
  【译文】
  公伯寮向季孙毁谤子路。子服景伯把这事告诉孔子,并说:“先生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,但我的力量还能够把公伯寮处死并陈尸于街市。”
  孔子说:“大道将实行呢,这是命;大道将废弃呢,这也是命。公伯寮能把命怎么样!”
  14.37 子曰:“贤者辟世(1),其次辟地,其次辟色,其次辟言。”
  子曰:“作者七人矣。”
  【注释】
  (1)辟(bì):避开。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贤者避开昏乱的社会而隐居,次一等的避开一地而另择一地,再次一等的避开难看的脸色,再次一等的避开不好的言语。”
  孔子又说:“像这样做的已经有七个人了。”
  14.38 子路宿于石门(1)。晨门曰(2):“奚自?”子路曰:“自孔氏。”曰:“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?”
  【注释】
  (1)石门:鲁城的外门。
  (2)晨门:守门人,负责早夜开闭城门。
  【译文】
  子路在石门宿了一夜。第二天早晨守门人问:“你从哪里来?”子路说:“我从孔氏那儿来。”守门人说:“是知道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那个人吗?”
  14.39 子击磬于卫(1),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(2),曰:“有心哉,击磬乎!”既而曰:“鄙哉,硁硁乎(3)!莫己知也,斯己而已矣。深则厉,浅则揭(4)。”
  子曰:“果哉!末之难矣(5)。”
  【注释】
  (1)磬(qìnɡ):一种打击乐器。
  (2)荷:肩负。蒉(kuì):草织的盛器。
  (3)硁硁(kēnɡ):象声词,形容敲击石头的声音。
  (4)“深则厉”两句:语见《诗经•邶风•匏有苦叶》。意谓如果水深,就索性穿着衣服过去,如果水浅,就提起衣服过去。这里表示个人行为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。厉,穿着衣服涉水。
  (5)末:无。
  【译文】
  孔子在卫国,一天正击磬时,有一个人担着草筐从孔子住所的门前经过,他说:“这样击磬是有心事啊!”过一会儿又说:“真鄙陋啊,这种硁硁的磬声!没有人了解自己,也就守着自己罢了。如果水深,就穿着衣服过去,如果水浅,就提起衣服过去。”
  孔子说:“这人好坚决啊!没有什么可以说服他。”
  14.40 子张曰:“《书》云:‘高宗谅阴,三年不言(1)。’何谓也?”子曰:“何必高宗,古之人皆然。君薨(2),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(3)。”
  【注释】
  (1)“高宗谅阴”两句:见《尚书•无逸》,原文语句稍有不同。意谓高宗守丧,三年不问国事。高宗,商王武丁。谅阴,天子居丧所住的庐屋。
  (2)薨(hōng):周代诸侯死亡称“薨”。
  (3)“百官”句:意谓继位的新君三年不问政事,故朝中百官各守其职而听命于宰相。总己,即主持统理自己的职事。冢宰,周代官名,相当于后来的宰相。
  【译文】
  子张说:“《尚书》中说:‘殷高宗守丧居庐,三年不言语。’这是什么意思?”孔子说:“岂止殷高宗这样,古人都这样。国君死了,三年之内,百官各自统理自己的职事而听命于冢宰。”
  14.41 子曰:“上好礼,则民易使也。”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在上位的人能够以礼行事,那就容易使百姓听从治理。”
  14.42 子路问君子。子曰:“修己以敬。”
  曰:“如斯而已乎?”曰:“修己以安人(1)。”
  曰:“如斯而已乎?”曰:“修己以安百姓。修己以安百姓,尧、舜其犹病诸(2)!”
  【注释】
  (1)人:这里指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,如亲族朋友等。
  (2)病:难。
  【译文】
  子路问怎样才是君子。孔子说:“自我修身而做到严肃认真。”
  子路说:“这样就够了吗?”孔子说:“自我修身而使亲友安乐。”
  子路又说:“这样就够了吗?”孔子说:“自我修身而使百姓安乐。能自我修身而使百姓安乐,尧、舜大概也觉得不容易做到吧!”
  14.43 原壤夷俟(1)。子曰:“幼而不孙弟(2),长而无述焉(3),老而不死,是为贼(4)。”以杖叩其胫。
  【注释】
  (1)原壤:孔子的故交。是一个另有主张而不赞同孔子学说的人。夷:箕踞,伸开两腿坐于地上的姿势,这不合双膝着地的跪坐礼节。俟:等待。
  (2)孙弟:同“逊悌”。
  (3)述:称述。
  (4)贼:有危害的人。
  【译文】
  原壤伸开双腿坐在地上等待孔子。孔子说:“你年幼时不懂得逊悌的礼节,年长后没有可以称道的事业成就,年老了只是偷生不死,真是个祸害。”说着,孔子用手杖敲了敲原壤的小腿。
  14.44 阙党童子将命(1)。或问之曰:“益者与(2)?”子曰:“吾见其居于位也(3),见其与先生并行也。非求益者也,欲速成者也。”
  【注释】
  (1)阙党:地名。即阙里,孔子所居之地。将命:在宾主之间传话。
  (2)益:长进。
  (3)居于位:这里指坐在成人的席位上。按照礼节,童子应当坐于旁位,不可与成人并坐。
  【译文】
  阙党的一个少年来向孔子传话。有人问孔子:“这是一个求长进的孩子吗?”孔子说:“我看他坐在成人的席位上,又看他与长辈并排行走。这不是个求长进的人,而是一个急于求成的人。”

网友评论:

栏目分类

关于我们 | 服务条款 | 免责申明 | 联系我们 | 排版工具

本站所收录作品、热点资讯等信息部分来源互联网,目的只是为了系统归纳学习和传递资讯。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,与本站立场无关,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告知,我们将做删除处理!

Copyright © 2015-2017 芊羽文学苑 版权所有

豫ICP备18032528号-7 豫公网安备 41162502150024号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