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-- 会员登录--会员注册--投稿指南--TAG标签
您的当前位置:主页 > 古籍 > 古籍经部 > 十三经 > 论语 > 正文

论语—里仁篇第四

来源:未知 作者:佚名 时间:2019-03-25 阅读: 类别:论语
  本篇共二十六章,除了末章,其他基本上是孔子简短的言论。本篇从一开始就集中在仁的话题上,孔子认为仁是礼乐得以实施的根本,所以本篇接于以论礼为中心内容的《八佾》之后,依稀可见结构上的一点联系。如果说关于礼的内容,孔子更强调对西周制度的承袭,采取的是“述而不作”的态度,那么在仁的问题上他则多有开创性的理论建树,使得“仁”成为他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。仁集中体现了孔子对于人的哲学思考,是一个直接关系到孔子社会理想与政治原则的重大问题。但另一方面,仁作为道德修养,又以各种表现形式,随时随地反映在实际生活中。孔子自称“吾道一以贯之”,曾参用“忠恕”二字作了解释。后人对这一章有诸多解说,甚至有以禅宗传授心印来拟之者。其实“忠恕”所体现的就是仁的精神。钱穆先生说:“尽己之心以待人谓之忠,推己之心以及人谓之恕。”又说:“而言忠恕,则较言仁更使人易晓。因仁者至高之德,而忠恕则是学者当下之工夫,人人可以尽力。”(《论语新解》)这一说法比较妥切,“至高之德”与“当下之工夫”也准确地概括了仁的表现特性。

  4.1 子曰:“里仁为美(1)。择不处仁,焉得知(2)?”
  【注释】
  (1)里:居住。
  (2)知:同“智”。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居住在有仁德风气的地方是美好的。选择住所而不择有仁风的地方,怎么能说是聪明的呢?”
  4.2 子曰:“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(1),不可以长处乐。仁者安仁,知者利仁。”
  【注释】
  (1)约:穷困。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不仁之人不能长久处在穷困之中,也不能长久处在安乐之中。有仁德的人安于仁道,聪明的人知道行仁道有利于己。”
  4.3 子曰:“唯仁者能好人,能恶人。”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只有仁者能真正喜爱人,能真正厌恶人。”
  4.4 子曰:“苟志于仁矣,无恶也。”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如果立志于仁,就没有恶行了。”
  4.5 子曰:“富与贵,是人之所欲也;不以其道得之,不处也。贫与贱,是人之所恶也;不以其道得之(1),不去也。君子去仁,恶乎成名(2)?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(3),造次必于是(4),颠沛必于是。”
  【注释】
  (1)得:或以为“去”字之误。今仍据原文译之。
  (2)恶(wū):疑问代词,何,怎么。
  (3)终食:一顿饭时间。
  (4)造次:急遽,仓猝。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财富与权贵是人人所向往的,但若不以正当的方法获得,君子不会去享有这样的富贵。贫穷与卑贱是人人所厌恶的,但若不是行为失当而得此结果,君子不会去摆脱这样的贫贱。君子丧失了仁德,又怎么能成就声名?君子即使是一顿饭的片刻时间也不会违背仁德,虽仓猝急迫也一定实行仁德,虽颠沛流离也一定实行仁德。”
  4.6 子曰:“我未见好仁者,恶不仁者。好仁者,无以尚之(1);恶不仁者,其为仁矣,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。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?我未见力不足者。盖有之矣,我未之见也。”
  【注释】
  (1)尚:超过。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我未曾见到喜好仁的人和厌恶不仁的人。喜好仁的人,认为没有任何事物能高于仁;厌恶不仁的人,他实行仁,是不使任何不仁的事情出现在自己身上。有谁能在一天里用全力去实施仁呢?我没见过力量有不够的。或许还是有这样的人吧,只是我没有见到。”
  4.7 子曰:“人之过也,各于其党(1)。观过,斯知仁矣(2)。”
  【注释】
  (1)党:类别。
  (2)仁:通“人”。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人的过失,可以各各归入不同的类别。只要审察那人的过失,就能知道他是哪一种人了。”
  4.8 子曰: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。”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早晨若得到了真理,当晚死去都可以啊。”
  4.9 子曰:“士志于道,而耻恶衣恶食者,未足与议也。”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士人有志于真理,却又以穿旧衣吃劣食为耻辱,这样的人,不值得与他谈论真理。”
  4.10 子曰:“君子之于天下也,无适也(1),无莫也(2),义之与比(3)。”
  【注释】
  (1)适(dí):专主。或说“适”通“敌”,敌对的意思。今从前说。
  (2)莫:不肯。或说“莫”通“慕”,羡慕,与上句敌对义相对。今从前说。
  (3)比:附从,合。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君子对于天下之事,没有必定要这样做的,也没有必定不这样做的,所做唯求合乎义。”
  4.11 子曰:“君子怀德,小人怀土;君子怀刑,小人怀惠。”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君子心怀道德,小人心怀乡土;君子心怀法度,小人心怀恩惠。”
  4.12 子曰:“放于利而行(1),多怨。”
  【注释】
  (1)放(fǎng):依据。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依据个人利益行事,必定招致很多怨恨。”
  4.13 子曰:“能以礼让为国乎(1)?何有?不能以礼让为国,如礼何?”
  【注释】
  (1)礼让:守礼谦让。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能以礼让的原则治国吗?这有什么困难呢?不能以礼让的原则治国,那对礼怎么办呢?”
  4.14 子曰:“不患无位,患所以立。不患莫己知,求为可知也。”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不要愁没有职位,而应愁自己用什么胜任其位。不要愁没有人知道自己,而应求自己能有什么可以使人知道的。”
  4.15 子曰:“参乎!吾道一以贯之。”曾子曰:“唯。”
  子出,门人问曰:“何谓也?”曾子曰:“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(1)。”
  【注释】
  (1)忠:尽心待人。恕:推己及人。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参啊!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原则。”曾子说:“是的。”
  孔子出去后,其他学生问道:“这是什么意思呢?”曾子说:“老师的学说,就是忠恕二字呀。”
  4.16 子曰:“君子喻于义(1),小人喻于利。”
  【注释】
  (1)喻:知晓。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君子懂得的是义,小人懂得的是利。”
  4.17 子曰: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”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看见贤者,就想着向他看齐;看见不贤的人,就反省自己做得怎么样。”
  4.18 子曰:“事父母几谏(1),见志不从,又敬不违,劳而不怨(2)。”
  【注释】
  (1)几(jī):隐微。这里是委婉的意思。
  (2)劳:忧愁。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事奉父母,若父母有过错应委婉地劝阻,看到自己的意思不被听从,仍然恭恭敬敬而不冒犯他们,只是内心忧愁,但不怨恨。”
  4.19 子曰:“父母在,不远游,游必有方。”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父母在世,不离家远行,如果要外出也必须有确定的去处。”
  4.20 子曰:“三年无改于父之道,可谓孝矣。”(1)
  【注释】
  (1)已见《学而篇》十一章。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能三年不改变父亲生前的行事之道,可以说是尽孝了。”
  4.21 子曰:“父母之年,不可不知也(1)。一则以喜,一则以惧。”
  【注释】
  (1)知:记住。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父母的年龄,不可不记在心中。一方面为他们的高寿而欢喜,一方面为他们的衰老而忧惧。”
  4.22 子曰:“古者言之不出,耻躬之不逮也(1)。”
  【注释】
  (1)躬:自身。逮(dài):及,追上。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古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,因为他们以自己的行为跟不上为可耻。”
  4.23 子曰:“以约失之者鲜矣。”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对自己加以约束而犯过失的情况是很少的。”
  4.24 子曰:“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(1)。”
  【注释】
  (1)讷:言语迟钝。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君子要出言迟钝而行事敏捷。”
  4.25 子曰:“德不孤,必有邻。”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有德之人不会孤单,必定会有与他亲近的人。”
  4.26 子游曰:“事君数(1),斯辱矣。朋友数,斯疏矣。”
  【注释】
  (1)数(shuò):频频。这里有烦琐、琐屑的意思。
  【译文】
  子游说:“事奉君王时过于烦琐,就会遭受羞辱。朋友交往中过于烦琐,就会导致疏远。”

网友评论:

栏目分类

关于我们 | 服务条款 | 免责申明 | 联系我们 | 排版工具

本站所收录作品、热点资讯等信息部分来源互联网,目的只是为了系统归纳学习和传递资讯。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,与本站立场无关,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告知,我们将做删除处理!

Copyright © 2015-2017 芊羽文学苑 版权所有

豫ICP备18032528号-7 豫公网安备 41162502150024号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