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-- 会员登录--会员注册--投稿指南--TAG标签
您的当前位置:主页 > 杂文 > 世俗评说 > 正文

刘备托孤之误

来源:未知 作者:佚名 时间:2019-09-07 阅读: 类别:世俗评说
  刘备托孤之误
  文/斗山斗士
  《三国志》记载:刘备病危之时,召丞相诸葛亮、尚书令李严托孤,命二人辅佐其子刘禅,其间刘备与诸葛亮曾经有一段对话,据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记载是这样的:章武三年(223年)春,先主于永安病笃,召亮于成都,属以后事,谓亮曰:”君才十倍曹丕,必能安国,终定大事。若嗣子可辅,辅之;如其不才,君可自取。“亮涕泣曰:”臣敢竭股肱之力,效忠贞之节,继之以死!“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:”汝与丞相从事,事之如父。"
  正是刘备的最后一句:"如其不才,君可自取。“使后世议论非常多,让人浮想联翩。
  一种看法认为,刘备这寥寥数语,表达了他对诸葛亮的充分信任。刘备明知儿子不才,并没有教给他用各种权术保住皇位,而是叮咛他要象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,一切听诸葛亮安排,以免不辨忠奸,危及大业;刘备深知其子无帝王之才,与其国家沦丧,还不如让诸葛亮取而代之。这样的嘱托,应是刘备的肺腑之言。这样的嘱托,不仅表达了刘备广阔的胸襟和坦荡为人,实际上也是处置蜀汉政权的最佳方式。晋人袁宏认为“其临终顾托,受遗作相,刘后授之无疑心,武侯处之无惧色,继体纳之无二情,百姓信之无异辞,君臣之际,良可咏矣。”《资治通鉴》注者胡三省认为,“自古托孤之主,无如昭烈之明白洞达者。”清史学家赵翼也盛赞刘备托孤之语云:“千载之下,犹见其肝膈本怀,岂非真性情之流露。”又有一种看法认为,刘备自知刘禅非守业之才,更知诸葛亮之能,他怕诸葛亮暗怀叵测之心,恐其以后篡权自立,故意说出这番话,逼着诸葛亮当众对天盟誓,誓死效忠刘禅。说这是刘备的枭雄本性,是逼孔明就范的权谋。
  不管那种说法,其实这都是一种误解,是对'取'字误读误解而得出的猜想,人们在读:"如其不才,君可自取。“这句话时,往往理解成了:如果刘禅没有帝王之才,你自己就可取而代之。"人们把"自取"理解成了自行取代了,所以才演绎出许多托孤后话,和诸多褒贬不一的说法。试想刘备是一代枭雄,而非尧舜,他怎会有禅权之想呢?封建社会是家天下,是子承父业的时代,没有这样的制度和先例。刘备又怎敢为天下先呢?刘备是一代明君,既有先见之明,又有后见之明。若诸葛亮是忠臣,不用逼其盟誓,他也会誓死效忠刘禅。若诸葛亮是奸臣,盟了誓又能起什么作用呢?排除掉一切不可能,剩下最后的就只有一种可能了,那就是对"自取"的误解。
  取,读qu,从耳从又。执,捕罪人也。在古代战争中,胜利者常把打败一方的俘虏或战死者的耳朵割下来。取的本义是攻下、夺取,引申为执、拿等。获者取左耳。——《周礼》注音 qǔ①拿:取款;支取;提取;领取。②得到:取得;取胜;获取;取而代之。③选择;采纳:取舍;选取;采取;吸取;听取。在此"取"有三重释义,人们以往采用的是第二重含义的取而代之,这才使刘备的托骨有了多重遐想。。。。其实,刘备此句话的"取"字是第三重释义中"选取"的意思。刘备从未怀疑过诸葛亮的忠诚和能力,却对刘禅的才能不敢确定,所以这才在托骨时对诸葛亮说:你的才能胜过曹丕十倍,必能把国家治理好!但嗣子刘褝却很不中用。你若看着他能够辅佐,就辅佐。如果他扶不上墙,你可在他们兄弟中再自行选取一个!"说罢此话,刘备当场做了两个决定,一是让刘禅当场认诸葛亮为相父,又传旨让在成都的二子刘永以父事丞相。刘备的这两个决定充分说明:君可自取,是:你可在他们兄弟中再自行选取一个的意思!是此,取,是选取无疑!

网友评论:

关于我们 | 服务条款 | 免责申明 | 联系我们 | 排版工具

本站所收录作品、热点资讯等信息部分来源互联网,目的只是为了系统归纳学习和传递资讯。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,与本站立场无关,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告知,我们将做删除处理!

Copyright © 2015-2017 芊羽文学苑 版权所有

豫ICP备18032528号-7 豫公网安备 41162502150024号

Top